
当前播放: 未选择
剧情简介
16-year-old Yuguo, who has a passion for Eastern European romantic poetry, makes a pilgrimage from h...
16-year-old Yuguo, who has a passion for Eastern European romantic poetry, makes a pilgrimage from h...
评论
anonymousUser
纯粹也有一个第二面,那就是自大与自恋。它二面的共存、共生形成一个人的复杂性,没有哪一点应该是为了维护所谓天真美好而不应当存在的,这使得一个大家幻想中的“完人”的形象更加丰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或许就在此处吧。 是昱国的故事和熟识他的同学的评论共同让我想清楚了这一点。
anonymousUser
一颗涉世未深却已汲取过多文学的头脑,勇气与执念,伴随背景乐《沃尔塔瓦河》,在罗马尼亚流淌。而他的意外离世,以一种极为荒诞且痛苦的形式成为理想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 1018补充:看了昱国同学的话,结合另一条两面性热评,有点感慨。 朋友看完跟我说她现在明白为啥有文学素养的人都看起来奇奇怪怪的。那么是“奇怪”诞生了勇气,还是勇气在指导“奇怪”,这是个值得思考但也未必要有答案的问题。或许我们对世... 一颗涉世未深却已汲取过多文学的头脑,勇气与执念,伴随背景乐《沃尔塔瓦河》,在罗马尼亚流淌。而他的意外离世,以一种极为荒诞且痛苦的形式成为理想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 1018补充:看了昱国同学的话,结合另一条两面性热评,有点感慨。 朋友看完跟我说她现在明白为啥有文学素养的人都看起来奇奇怪怪的。那么是“奇怪”诞生了勇气,还是勇气在指导“奇怪”,这是个值得思考但也未必要有答案的问题。或许我们对世界的反应与我们的头脑本就是互为因果的吧。 (展开)
anonymousUser
有种简单、纯粹的美和激情,令人动容。诗和远方那么迷人,常常让人魂不守舍,有机会总是要迈出第一步的,可惜少年梦想成真,生命却太过匆促和短暂;有人出国受亲朋指引,留学只为镀金,有人出国留学漫无目的,钱花了不少脑袋还是空空如也,日常生活也和留学国度几无关系。这个16岁的昆明少年不一样,他满怀激情和憧憬,而且得偿所愿。28分钟,概述一个少年短暂的人生经历,足够了,他的内心比很多人充沛丰盈!
anonymousUser
理想主义者总是活得如此艰辛,孤独,潇洒,纯粹。如绚烂之花瞬时绽放,随之隐入尘埃,永远被铭记。
anonymousUser
非常典型的一类中国学生。我不知道是说他们中二或者说他们与世界的联结有独特的感知系统,他们羁傲自大,看不起所谓凡人,往往为了自己认定的一个方向洒热血来向旁人证明自己的热爱。每个人都是多面立体的,而纪录片不该是单方面的“造神”。我高中就有类似的同学,这让我喜欢不上你,但我对你怀有敬意和惋惜,追求理想的游子永远令人动容。愿你安息在你的理想之地。
anonymousUser
我从微博了解到了这个昆明男孩,紧接着博文的便是他已离去的噩耗,这种知道结局前提下的观影便伴随着潸然泪下和无尽的难过。 在影片中昱国父母的part我辨别出来我与他们居住在同一小区,我不禁想象,昱国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小区徘徊,和我一样在桂花飘香中漫步……我和他有相同的... (展开)
anonymousUser
从昆明出发,历时3天,4趟转机,飞行1万多公里,就到了罗马尼亚的巴克乌,这是少年殷昱国梦想的距离。在抵达梦想之后,他的生命却因为一场意外结束了。随着关于他的纪录片上映,他的真诚和纯粹也困惑着两地的观众,“没有人想来我们这里,”一个罗马尼亚人说。 殷昱国成长在一... (展开)
anonymousUser
直到37岁之前,我都一直信奉罗素的一句话“参差多态是幸福生活的本源”,所以我去露营、去摄影、拍视频、读各种奇奇怪怪的书、低温慢煮做鸡胸肉、去自驾旅行、健身、游泳、拳击、养猫、学做咖啡、用各种各样的事情塞满我的生活,唯独工作上懒懒散散,虽用心教书,但科研教研成... (展开)
anonymousUser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一整天了,想到其中的情节还是忍不住流泪:太极致的美好加上太戛然而止的悲剧收尾,我懵了。 Yuguo出国前说自己是一条被困在地牢里的龙,如果不能离开,自己的人生就没法继续。罗马尼亚的诗歌、历史、人民、大雪和乌鸦承托了他。他是第一个到Bacau大学读罗马尼亚文学的中国... (展开)
anonymousUser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个中国人的躯壳里装着一颗罗马尼亚人的心,一个罗马尼亚人的灵魂,甚至他说罗马尼亚语我觉得都稍微比中文流利一些,我真的不觉得他死在异国他乡,他是真的回家了。纪录片没有过多地讲他平时为人处世的细节,尤其是在国内的时候,而是从很多认识他的罗马尼亚人的视角“重构”... (展开)
anonymousUser
我想你也会同意我的观点。 就是文学、艺术, 这些所谓文科的东西, 其实很重要。 那些技术性、理性的东西, 打造了我们生活中摸着着的一切事物。 那些看不见的感性的、文学性的、艺术性的东西, 却塑造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内在的一切。 除了作为一个生物为了... (展开)
anonymousUser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GQ报道|殒命罗马尼亚的少年,与他不后悔的母亲 片子本身还没看,不过今天在GQ上看到了对他家庭相关的报道,所以过来写两句。他母亲确实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一部分投射在了儿子身上,没有节制他的叛逆情绪,但是,这又如何呢,现实中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他们学会... (展开)
anonymousUser
16岁就发现自己热爱的并且付诸行动, 纯粹理想主义者不畏惧他人眼光, 纪录片里一个采访者说说他就这样突兀的进来,穿的比罗马尼亚人还罗马尼亚,让人想发笑,但是当他拿起诗词用罗马尼亚语慢慢说出,本来无聊的应付的纪念会变得不一样。真诚就是最大的武器。 没想到就这么戛然... (展开)
anonymousUser
可以感到导演想要塑造出一种诗化的氛围,因此淡化了叙事淡化了情节。除了一些基本必要事件的出现,其他都是通过他人对他的描述和殷昱国自己拍摄的画面来维持唯美单纯的氛围。但是这样的拍摄手法有致命的漏洞。因为前面的情绪烘托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大家总是想知道这样一个心怀... (展开)